節目部 蔡旻軒

 

 

  因為下個禮拜就要錄影了,所以這週不斷地在反覆修改福氣腳本的內容。工作的心情流程大概是以下這樣的,從電訪時覺得自己有做好準備和來賓聊了一個多小時而感到安心,到中途撰寫來賓回答的部分覺得自己該問的問題都沒有問到而感到內容貧乏,再來和映筑姐討論過後發現自己的單題內容過於巨大必須拆題重組感到困難,最後也因為訪問方向的修正導致原先已邀請的來賓媽媽必須等下次有機會才能合作。在和映筑姐聊了過後,知道自己是因為工作順序的錯誤而造成這樣的情形。一般來說,會先打給欲邀請的對象進行電訪,來了解來賓所擁有的故事內容,並且評估是否適合上節目。而我因為略過此步驟的緣故,先塑造了一個基本對來賓的想像,導致後來在接收來賓真正內容時少了基本認識,多了一些盲點,所以後期才又修改訪問的內容和對象。做電訪跟<福氣>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打開耳朵,企劃必須了解來賓有甚麼內容,能夠往哪個方向的知識去介紹,並將這些消化整理給主持人,讓主持人能在節目上引導和來賓的對談。

 

  寫<福氣>和<風神>的感受是不同的,在寫福氣的時候必須要將訪問人物做單元面向的切面,讓整段節目環繞在主軸之上,去做故事的分享,企劃必須了解這些故事並為之安排一系列前後呼應的訪綱。風神則是安排一趟小旅行,讓觀眾能看見節目裡民眾的表演,並因為旅行的安排而有想去當地一窺地方節日表演風采的衝動。雖說類型不同,但兩種節目的豐富度都來自於厚實的資料基礎,無論是從網路上或電訪還有其他方式,因此做節目的過程中都要抱持著接受新知的態度,如此才會有不同於過往節目的新事物產生。兩個節目都須提出適合的主題並篩選出最適合節目的樣子。可能是因為平時就是個很愛旅行的人所以策畫起風神才會感到較容易上手,也可能是因為不習慣跟不熟識的人以電話的方式聊天所以需要練習如何挖掘故事。總之,希望自己做的節目能一直滿足我的好奇心,同時也抱持著朝感興趣的世界認識的這個想法,作為製作節目的初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