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5 節目部
 

下班前,突然傳出台灣多處停電的消息,很多地方連交通號誌都停擺了,本來擔心沒辦法回租屋處,而且可能回去還得承受悶熱的房間,所以就待在辦公室一邊吹冷氣、一邊幫忙田瑀想小O事件簿粉專的貼文引言。

這次他想貼在粉專的新聞是一位歷經戰亂的阿富汗男童舉辦畫展,再將所得資助病童的故事。這則新聞有三個爆點,一是主角本身是難民,二是他只有十歲,三是他舉辦畫展是為了替罹患腦癌的病童籌措醫藥費。以新聞的背景而言,牽扯到中東國家之間的愛恨情仇,也涵蓋慈善藝術展的概念,所以要把引言寫得有趣,又可以讓國中小學生看得懂,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可能區區一篇新聞的引言,對其他人來說就像一塊蛋糕一樣簡單,但是這則新聞可以探討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討論時,我們兩個一直偏離主題。

首先這則新聞第一個讓我們感到疑惑的是,文章中提到這個小男孩「自小受從事藝術的父親影響,六歲開始學畫畫」。田瑀覺得他既然可以學畫畫,父親又是藝術家,照理說家裡的經濟狀況應該不錯,怎麼可能難民還可以學畫畫、拿智慧型手機、看過哈利波特?但是我覺得在戰亂頻繁的國家,不管經濟狀況好不好,都有可能會成為砲彈下的犧牲品,所以他們可能是歷經戰亂才會被迫逃離家園的。

再者,他的畫作,似乎都是世界上有名的人物,只有攝影作品是以難民為主角,所以我們也很納悶,為什麼他不直接畫出難民的肖像就好?照理說,如果能透過畫筆刻劃難民疲於奔波、渴望重建家園的臉孔,應該比照片更引人入勝。經過我們層層剖析,推測他的畫功可能還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畢竟他只是個十歲的孩子,可能沒有辦法速寫移動中的人物,只能以靜止的圖像作為參考並描繪下來。

最後,為什麼他所資助的病童是送去法國巴黎接受治療,而不是就近選擇德國慕尼黑的醫院?德國作為歐洲的醫療創新產業中心,慕尼黑更是許多醫療中心與頂尖大學的所在地,醫療技術不可能會比法國巴黎還要差,行車距離也比塞爾維亞前往法國巴黎還要短,所以除了私人因素,我跟田瑀想不出有什麼原因讓他們捨近求遠。

結果我們從頭到尾都在胡扯這種不著邊際的話題,完全沒有要認真解決引言的意思,一直到打卡離開,我們的進度還是停滯不前,最後引言還是讓她自己回家解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