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自己早已經懂了,但直到今天才比較了解攝影機如何「對好白」,如何「對好焦」,以及「天有多高」,希望不算太遲。

  在「客家學院」或者「客家電視台」不論是求學或是實習,處在這些「很客家」的地方,常常會讓我忘了外面的世界,客家的困境。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由政府公部門大舉接手舉辦客家活動,客家文化節、客家日、客家桐花季、母語教學等活動如火如荼的舉辦,加以客家電台合法化,客家電視台成立,甚至大眾運輸系統語言平等法推動,將母語「公共化」「公領域化」。

  但在政府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客家事務的同時,是否代表客家運動已經完成任務?年輕一代的客家人還有多少自覺和認同呢?還多少人會講客家話呢?客家語言文化是否能永續傳承下去呢?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客家老一輩都這樣擔憂著:參加客家事務的「後生人」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文化該如何傳承?

  猶記國中、高中時與父親一同參與每年都會舉辦的客家青年營、客家文化節等…其中客家文化節活動包括代表客家硬頸精神的千人挑擔踩街、義民祭典、客家大戲、客家美食秀等動、靜態活動,好不熱鬧,但印象中參加對象仍多以中、老年人為主,鮮少發現有年輕世代或學生參與,這是否顯示出年輕一輩客家人除了對公共事務冷漠外,身為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也不斷流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