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新聞值得連環爆、值得媒體日日夜夜不斷更新消息呢?答案可能是「重要的新聞」,但基於收視率考量下,商業媒體的答案有可能轉變成「有衝突點的新聞」。那麼什麼樣的新聞具有衝突點呢?林益世索賄?宣明智長年在外偷情?陳水扁試圖自殺三次?

 

   三天前有一條新聞,關於台南啟聰學校爆發嚴重的性侵事件在監察院約莫一年的調查後,發現過去八年來發生164件性侵害與性騷擾案件,大約有九十位學生受害。有些學生長期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性暴力,成長過程與心態遭受到嚴重扭曲,進而從被害人轉變為加害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校方及任教老師竟予以漠視,叫案發時通報的學生不要多管,甚至叫被害人嫁給加害人,輕忽怠職,變相縱容事件發生,因此監察院調查後彈劾了16位相關人員。

 

   這個案件在去年九月由人本教育基金會舉發時得到媒體的第一次關注;同年十二月人本再度出面指控教育部過輕的則罰,而得到媒體第二次的關注;隔年(今年)三月有五位學生家長在立委協同下淚訴校方與教育部的漠視,並要求國賠,得到媒體第三次的關注;三天前,監察院在查案後彈劾了16位相關人員,但這一次僅剩平面媒體將此新聞輕描淡寫,電視媒體幾無談及。這樣的發展可能的原因是:事件爆發的當下具有衝突點(數據太可怕);事件嚴重但教部以記過輕罰,令大眾不能認同,這也具有衝突點;受害學生家長泣不成聲地訴求國賠的畫面,有煽情的力量;然而,彈劾16人只是單純的數據,事件算是有個了結,似乎沒什麼畫面值得讓電視新聞拍攝,也沒什麼衝突點讓平面媒體將它設計成重要頭條,因此平面媒體輕描淡寫,電視媒體則未報導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大概只在上述四個時間點露臉,除了公視在三四月有系列報導,各家新聞都未長期與持續追蹤報導這個議題。然而,這個議題不重要嗎?在位的官員及老師若有涉及些什麼,只是記過而讓他們繼續任職,是不是對學校及學生相當不利?監察院介入調查,是在調查些什麼、怎麼調查?校內1/4同學性侵自己的同學,這些同學如何會變成這樣?受害者與被害者後來是如何被處置與轉介輔導的?這件事情除了恐怖,還能給社會什麼樣的反思或啟示?

 

   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林益世、陳水扁、宣明智的新聞在沒有畫面的時候仍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記者LIVE自己講故事、記者堵宣明智的發言人、記者側拍到陳水扁下車的幾秒鐘畫面、資料畫面)創造畫面、進行追蹤報導,但像特教生遭性侵的事件卻相對沒有那麼多露出跟討論的機會。論重要性,論追蹤報導價值,論衝突點,論畫面好看(還是有資料畫面、同樣議題的電影畫面,也可以在追蹤時拍攝新的畫面),這個議題都不會亞於其他許多被反覆報導的新聞。各家新聞很一致都選擇不追蹤這個議題,新聞的選擇究竟是基於什麼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