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台是族群電視台,所肩負的使命擁有更深層的意義,不只是文化、習俗、母語的傳承讓非客家族群認識客家更有讓弱勢團體發聲的近用權與詮釋權存在。

小蝦米對大鯨魚的事件,可由傳媒這項媒介來進行宣導、傳送,讓社會大眾做為監督者的角色,監督我們的政府有一些作為,這就是族群電視台其中一項平台服務。

為弱勢族群設置發聲的平台,絕對有其必要,台灣官僚體制的嚴重性、社會階級的歧視分化等等,常導致許多悲歌,像是之前有名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就是在訴說官僚體制的腐敗與法律修改途徑的困難而導致主人翁必須與女兒分離的痛苦,所進行的一場戰爭!雖然在當下,媒體的喧喧擾擾確實達到社會的關注,而對女兒有所安置,但幾年之後,又有誰記得我們的社會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呢?

另一重要焦點─當電視播報的是"失真”的影像,那我們又該如何審視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各家媒體為了捕捉”精美”的畫面,可能對其事件”加工”,電台只剪接只撥他們篩選過的畫面,而普羅大眾只能瞭解攝影機前的影像而不得知攝影機後的真相!這樣的包裝,只是一昧的為了迎合觀眾越來越”重鹹”的口味,而被吃慣了的觀眾也漸漸的認為沒有”味道”的新聞,似乎就不是值得關注的新聞了。這是項嚴重的社會問題,媒體的無限渲染,導致色彩越來越濃厚,而人們也失去了道德的盲點,終至失焦。

「動新聞」,除了今天在課堂上討論過的外,一開始所出現的限制級會詢問是否已滿十八,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很難真的區分是否有達到規定的年齡層,導致孩童所接觸太多的腥羶色,對社會必然不是正面的影響。加諸,孩童的好奇心態,越是被禁止的、越是非該年紀可接觸的,就越有想要嘗試的想法,存有種反其道而行、”此地無銀三百兩”的驅使力。

究竟政府該怎樣箝制媒體、該怎樣矯正台灣媒體現階段的形象,或者應該說;全民要如何改善我們的傳媒環境,留給我們下一代更乾淨的視聽,這是尚待思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