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早上的桃園,大雨傾盆。

昨日多虧偉翔幫忙,拍攝到很棒的排練畫面,要感謝他。

我也會努力,不要毀了他的心血。

主要畫面已經完成,接下來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兩段決定作品成敗的訪bite:學者敘述「家庭母語斷層」的觀點分析,與提出的建議。

最後是客委會對這個現況,做出的努力以及現在的成效。

目前還是素材收集的階段,真正耗腦力的地方還沒來。

和夥伴們一起回家的路上,大家頭上都有烏雲,天空也真的下了雨,超有戲的。

我們討論了到底軟題材還是硬題材好做?

最後結論就是,都各有各的困難與容易的地方,軟題材就是在文字描寫上要很強,也很難預測到畫面,只能見機行事。

議題則是要對整個脈絡、資訊瞭若指掌,問題才能一針見血,前置作業比較多一些,但相對畫面上,就比較能提前設想安排。

自己真正做一場正式的專題,忽然覺得這也是新聞專業的地方,有它的技巧所在。

當初想做這個題目,也算是巧合,一部分也是在客台實習後,感受到不會客語,總有一點受挫,當別人可以用客語輕鬆交談,我卻有種外人存在般的難受感。

所以想嘗試看看母語斷層的議題,正巧被我找到這齣要上檔的戲劇,於是就這麼定了,中間雖然歷經反覆與不確定,但終究還是走到了這裡。

在玟惠姊的教導下,我找了一些相關資料,覺得佩服紐西蘭復興毛力語的手段,真的是非常高明,不知道是誰策畫的,上輩子可能是孔明吧!

如果我小時候也去「語言巢」念幼稚園,不知道客語會不會比較厲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