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到了第四周,一個月就在一種驚嚇與恍惚中過去了。
對我來說一直不是容易的事,心理上依然有很多需要克服,比方說像是自己對新聞這一個領域的熱誠。
但是幸好客台的前輩一直都非常有耐心,人也都超好,使我不至於完全滾入無限的自我懷疑中。
每日跟著跑新聞真的會遇到很多神奇的事,還會增加一些奇怪的知識,有一種可以觀察到人生百貌的感覺。
像是近來苗栗大埔案,這周去了凱達格蘭大道兩次。

我本來對時事有點漠不關心,但這次實習讓我突然對這個社會發生的事不得不開始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也覺得對人有更多的了解,這可能會是我實習中最大的收穫吧。
以下是這周的心得:

7/22

一周下來的的頹憊還未在周末結束,又進入實習第四周了。

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何一個月過得這麼快。

是不是因為新聞每日都不斷更新的緣故呢?新聞工作似乎可說是標準的今日事今日畢,朝朝暮暮皆為開始,今日的種種恰如昨日,所有的採訪與寫稿流程周而復始,不斷重複。是一種circle of life的概念嗎?(好像不是這樣用)

本日一早去採訪了漁業署,是漁業署為了推銷台灣鯛所想出的產品推銷會,主打有經國際水產ASC認證的活力生態鯛。

坐著車子前往目的地時,總覺得每次心情總因不同的採訪主題而變動。

像上次前去採訪NCC適齡兒童節目標章時就有些緊張,這次不知是不是因為主題較明確,很快的確認幾個要訪問的方向,心裡就較為冷靜。

一到現場就詢問漁業署署長是否已在現場,表明想要訪問的意願後,現場的人員就很好心告知我們會跟署長說。這似乎告訴我們要勇於發問與表態的意思。

接下來在安排下,與一名中視的姐姐一起連訪了署長(期間有一些平面媒體靠了過來一起採訪)

之後又在記者會最後,與中視的記者一起聯訪了一名台灣鯛協會的理事長。事後期錚哥在幫我修SOT稿時,建議說應該再訪一名養殖漁業者。的確,因為當受訪者身分比較官方時,立場也會滿雷同,訪出的bite就比較相似。如果採訪漁業者,就可以知道他們比較真實的心聲。

在修稿時,期錚哥給了不少相關有用的建議,一方面我應該多從畫面去想os內容(例如說有台灣鯛料理的畫面時,我可以寫幾句描述形容的句子),另一方面在採訪實不應該被受訪者完全帶走,應該努力著重自己要切入的點(如水產養殖困境,政府因應措施),來想應該採訪誰。

是一種深切的學習。

BTW最後臨走前,漁業署給了我們一人一條台灣鯛帶回去,是一種加菜的意思。

 

7/23

 

今日搭著捷運,心裡就有一種神異的感覺會跑大埔新聞。

 

本日與攝影小伙伴淑惠跟著鴻偉哥,傑祥一起去凱達格蘭大道。是大埔自救會與台灣農陣,全國關廠工人陣線等團體到場聲援大埔被拆四戶,主要公布彭秀春家中物品被苗縣府惡意棄置三處的情況,口號是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

 

以後我應該更加注意訪問時機。例如鴻偉哥一到場不久就抓準時間做了彭秀春的客語採訪,在他台用中文採訪前先抓好時機。

 

像今天記者會,學者如彭明輝,廖本泉,徐世榮都有到現場。有時機也可以先拉來採訪。

 

今天到場的人們萬分激動,教授越講越激憤,有快要腦溢血感。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大埔依然在感情上比較疏離,例如呼喊口號或是彭秀春聲淚俱下時,我其實心裡很冷靜。對於苗栗縣政府及中央的暴力手段,心中的確予以嚴厲的譴責,且深感不齒。可是我一直以來對於這種情感上的號召,或是社運都有一種保留。

 

是不是自己不夠關心別人所致呢?

 

回來以後稍晚鴻偉哥幫我看了自己寫的稿,原來有幾點要注意的是,電視新聞稿要使用更準確具體的語言。比方說, “台灣農陣等團體提出道歉認錯等四大訴求”,這句話就應該加上 “要求馬吳江劉”道歉認錯,表明出是”誰”。或是我有一句寫:“大埔徵收案不具公益性與必要性”,單講這句話過於抽象,應再做說明,為何不具公益性。

 

小細節多注意,而且文字要有畫面。

7/24

 

本日一早新聞會議還沒開始,就與我的攝影小伙伴淑惠,跟著鴻偉哥跟冠諭哥出門。在昨天因聲援大埔,因公共危險罪及妨害公務罪移送又被放出的徐世榮,今早要在市議會民進黨團開記者會。

 

對於他的冷靜,其實沒有我沒有想像中的意外。是學者的關係嗎?似乎也不盡然。徐世榮對於警方的暴力態度寬和,強調這不是人民與警察之間的衝突,指向有高層涉入才導致這樣的暴力局面。

 

是不是可以做一個短短的紀錄片?(或是專題?),找客家籍的警察來看他心中對於大埔的想法。我其實對於下級的警察到底在想什麼很好奇。

 

想歸想,可是做得到嗎?

 

這陣子常常力不從心。

 

中午接著去了疾管署及防檢局召開的記者會,與淑惠,人瑋,及志維哥一起去。就是一場冷靜的記者會,他們講完台下的記者們陸續提問。

 

雖然很擔心自己問到蠢問題,但還是舉手舉了好幾次,問了一些跟疫苗數量,以及施打費用的問題。有時候真的常常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是早就公布的資料,但這次似乎問到的資訊是最新的數據,幸好幸好。

 

而今日也是幾個後生們進棚錄客家新樂園的日子,看著實習小伙伴們人瑋,Mark,聖雅在棚內發光發熱,真心覺得人真的只要有專長,就有發展的舞台。李國修講的實在精闢入理。

 

希望可以找到我自己人生的小舞台。

7/25

昨晚查大埔新聞時,發現今早將有藝文界人士聲援大埔的記者會,感覺今早會跑這條新聞。

因此今早通勤時一路查詢並努力記憶將出席人士的臉孔,以免到場還搞不清楚誰是誰。

今日後來果然跟著攝影小伙伴淑惠,鴻偉哥及冠諭哥到了凱道,藝文界的記者會。

現在回想起來,有一種淡淡的後悔感。當人潮慢慢聚集,要訪的藝文界人士卻沒到幾個。一直很想訪問楊力州或是鍾權,可是我卻又仍抓不住時機。記者會中,一度站的離鍾權不遠,可是又懷疑把他拉出來是否很不妥當不禮貌,也有點顧慮會不會給鴻偉哥來訪比較好。

總而言之就是對這種記者會中,我應該走的路線與方法不甚熟悉,也不夠大膽。

之後寫稿後,鴻偉哥給了幾點建議,有一點恍然大悟感。這一段SOT稿中,我把比較有趣的東西留到較後面才提到,即拷秋勤樂團唱饒舌諷刺政府。電視新聞稿中,應該要把好的東西放到前面,嚴肅的東西要經過我們的包裝,讓他出去時可以吸引觀眾停下來觀看,這是寫稿的一大重點。

另外今日聽攝影小伙伴淑惠說,早上時,記者會途中,淑惠背後有攝影師只是想求方便,而叫她移位子讓他過去前面,淑惠嚴肅的表達自己正在拍攝的立場,並建議他繞道而行。而過不久發現,該攝影師自己真的繞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