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7(五) 節目部 周璟妤心得

 

早上聽桂慧姐分析我腳本的問題,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盲點。還記得一開始我剛寫腳本時,我把寫腳本跟論文做比較。我那時的想法是:論文是要小題大作,把題目範圍縮小,然後放大來深度探討。腳本題綱是要讓問題的範圍可以更寬廣,才會讓來賓有更多可以聊的。

但今天聽桂慧姐的論述才發現原來我之前誤會了,我太把腳本及論文二元論了。腳本其實也不能太寬廣,太廣的題目雖然好聊,但是聊得漫無目的,這樣的閒聊反而會讓節目沒有核心。觀眾會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呈現什麼,只覺得就是一群人在喇賽。

事後和沛哥討論要如何更改的時候,深深感受到沛哥的用心。沛哥都已經交代完給我該怎麼做了,後來我經過沛哥位置發現他還是繼續在看我的腳本,還在想可以怎麼修改。也很努力的幫忙我想過場時的話術和不厭其煩的解釋他的想法讓我知道。而且沛哥在跟我溝通時,常常使用“我們”。例如:“我們”就把它修改成....或是“我們”可以把這一題先刪掉...等。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有很強烈的安心感,覺得再怎麼修都不怕。

我事後仔細感受這一次修改腳本的心情,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太多的害怕。從一開始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到慢慢的知道方向,再按部就班的去執行。其實我很感謝這樣的經驗,也很感謝桂慧姊願意花時間跟我說明我的盲點和破除我的誤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