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班月誌 by 文昌

        這個月從身上翻出很多誌之後,終於看到了最後一個。不同其他的誌,月誌的時間尺度就長得多,雖然我們無法再重現過去了,就如同幾分鐘的新聞一定有框架剪裁,不可能完全展現過去的真實,但是不斷的複述,不同方式的勾勒,會不會就能像吳明益寫天橋上的魔術師那樣,用十種視角列印出立體的,那已然消失的中華商場呢?

有些慣習在場域的置換,是會造成不適應和衝突的,比如我現在所使用的論述語言,已被寫入預設語法之中,但在工作報告上似乎比較不能被接受一些,從升學到職場,是個場域差異非常大的轉換,不同的社會空間會經過溝通協商而制定出相應的文化來,而目前的職場文化是我還在觀察和認識的。參與觀察一個多月至今,也是能找到一些軌跡出來,比如說寫腳本,比如說下標,第二次做都比第一次做得心應手非常多,才覺得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吧,不一定是自己能力差,只是還不熟悉一個事物的週期運作。時常在工作現場我會表現出停滯和遲疑的現象,因為都是第一次碰到,不確定該如何把這件事做得好,或是該用哪個方式做比較符合效率。但是這樣的行為就像工廠的機器當機,是不被允許的。映筑姐和我說,在這裡做得快有時比做到好做得完美重要,並且要表現出你忙碌的樣子。這其實是很有藝術感的課題,因為思考是看不見的,需要用行為去再現它,而表現得多寡得靠經驗慢慢衡量。

我也時常在很多準則之間的衝突場上感到失落,不論學校所學和職場社會的一些衝突,在職場時不同的學長姐給了全然迥異的準則,往往讓我不知該如何回應起,尤其是立基前述所說,這裡是一個這麼倚靠經驗的地方。

不過能在還沒完全脫離學校參與者身分時,能暫時做這樣身分上的轉換是蠻難得的,七月總括是學習了節目製作的一整套流程,細項在之前的誌裡就不再贅述,寫運動標時,對有些運動原本不太認識,而且本身動作也很難的話,不容易在一兩句標之中講完學習要領,而且緩慢的不斷重複,實在是精神的一大考驗。

八月自己會更完全的企劃一集節目,不知道成果會如何,就將這個誌成為備忘錄,在往後的時間點產生不同樣的意義。

 

擷取.PNG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後生提攜計畫 的頭像
    後生提攜計畫

    客家電視-後生提攜計畫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