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提攜計畫 心得 7/9(一)

話中有話,溝通技巧

今天第一堂課是楊迺仁老師的課,楊老師專業在於溝通技巧方面,也是世新大學口傳系的老師。第一次接觸這種課程,其實滿新鮮的,雖然平常在生活周遭,家人、師長、同學或是學長姐學弟妹之間,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溝通技巧,上課時老師們偶爾也會教授溝通方面的小常識,但都僅止於理論,很難以去實踐。

老師今天以許多實例呈現,除了理論型研究,更多層面是實際操作,用他的經驗替我們娓娓道來。為我們闡述受約訪對象的心境轉變,以及該注意的各種層面。就像一個細心叮嚀的長輩,楊老師給人一種親切而又風趣的態度,讓人迅速就進入狀況。

快樂的時間過得總是特別快,兩個小時在歡笑之間很快就過去了,在結束之前,老師要求我們每個人為袁惟仁金曲獎的新聞寫下四個採訪題。寫採訪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詢問角度,這可是難倒我了呢!但若未來仍有從事相關行業,總不可能永遠採訪到同一類型的人吧!那就當作是一種練習囉!

 

童叟無欺,兒少節目

下午第二堂課是曉蓓老師上課,曉蓓老師雖然和藹可親,但上課的氣勢卻不輸人,以一種微笑中帶著箭靶的氣勢襲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哈哈。

對於兒少節目,老師想問我們的是:「既然資訊發達,我們為什麼有必要為這些孩童或青少年設計節目?都跟大人看一樣的不就行了嗎?」這問題以前沒仔細思考過,但換個角度看一下,若全世界的節目都已成人為觀點,會很可怕的!孩童心智年齡其實未達到一定水準,這樣衝擊性強烈的成人性取向的節目,真的能夠對孩童好嗎?我不予置評。

還有另外一個層面是,「到底兒少節目該是怎樣的走向?」老師用各個國家的節目舉例,讓我們發現其實兒童和青少年節目也可以很多元,不是只有卡通、唱唱跳跳或是說故事。以孩子的立場出發,我們會更加理解,孩子,並不同於成人所想像的那樣單純,心思或許比我們更加細膩。回到幼兒時期看看,就不難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的孩子啊!

 

落葉歸根,找尋落腳

今天終於找到未來住處了,不然前幾日都是每天中壢內湖兩地跑,真的很累。雖然新的住處在木柵,離內湖仍有一些距離,不過不必為了趕公車、火車而勞碌奔波,這已經算是最大的欣慰了吧!感謝木柵的阿姨,提供我住宿又借我兩萬元當作基金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