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別: 新聞部 採訪組 

日期:7/17

  今天盡新聞的四大報紙頭條都是在說同一件事-直升機避撞民宅,2飛官墜機殉職,遇到這樣攸關生死的嚴肅話題,我特別請教儷齡主播是否有些詞彙是我們該避免的,主播回答碰到這種新聞,不論是主播還是記者都要使用中性的詞彙為佳,直接說「死亡」或「過身」即可,不要說到比較通俗的「消忒」或著是有宗教意味的「變仙」等等,另外,主播也建議我們可以對此多做點功課,她提到不同年紀的人去世也有不同的用語,譬如高齡的長者過世要說他的「壽年」係幾多歲,若是夭折的小孩子就要用「損忒」;此外,主播也提到客家話對於下雨的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講法,譬如毛毛雨是雨毛仔,雨毛屑仔則是指密而細的小雨,差一個字意思就不大相同了。盡新聞結束後,儷齡主播讓我跟凱靖試著練習讀一篇報,凱靖打頭陣練習播報蘋果日報的新聞,而我選擇播報天氣,才發現我站在鏡頭前總會比面對真正的人群來得緊張,總會吃螺絲,難道這是鏡頭恐懼症嗎?

  下午後生們一起去參觀〈後生大聲公〉的節目錄製,深刻發覺節目跟新聞是兩個相差很大的領域,新聞要求快、求新,常常要到現場採訪剛發生的事,算是比較動態的,而節目相對來得靜態許多,節目的企劃要先擬好,主持人、來賓要事先約好,並且先問過每個來賓對於該主題有甚麼個人經驗與心得可以分享,節目部製作好腳本後,要讓主持人與來賓知道,到錄製當天,主持人與來賓梳化好,確認好腳本後才會正式開始錄製,記得我拿到厚厚的腳本時非常震驚,腳本上原來早已寫好主持人跟來賓大致會說甚麼,在問問題時,誰會回答甚麼也都有紀錄好。此外,我們很榮幸可以進導播室看看裡面的運作,導播會抓好時機轉換攝影機,同時也會跟攝影師溝通下一個場景只要聚焦在說話者一人還是要讓畫面同時有兩個人或著是四個人。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我也想特別說一下,因為我是後生大聲公的忠實粉絲,所以看到上節目的來賓,就會像小粉絲看到偶像一樣的興奮,總想著和他們拍照,感覺做節目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機會遇到出現在螢光幕前的明星,而跑新聞的記者除非恰巧訪問到譬如金曲獎或戲劇相關的主題才會碰到明星,要不就是跑政治相關主題則有機會訪問到立委或某院院長,甚至是總統等等,但是基本上若要報導貼近生活的新聞,很高的機率要訪問的人可能是種植水果的果農,也可能是畜牧業譬如養鴨場的老闆,又或著是料理客家菜非常出名的廚師等等,新聞與節目除了形式不同,遇到的人也都不盡相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20後生提攜計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後生提攜計畫 的頭像
    後生提攜計畫

    客家電視-後生提攜計畫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