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部 

日期: 7  7  星期二

 

  今天是音樂之日,早上聽了子軒哥找的五張民謠專輯,除了交工之外意外發現一些很喜歡的風格,比如羅思容和吳盛智!還在想show time到底要唱誰的而猶豫不決。吳盛智的「農膠膠」節奏實在很潮,而羅思容的部分則特別喜歡「我不想做事」和「搖搖搖」,一來是她藍調的風格,雖然旋律不難但很難模仿她獨有的有點顫抖的搖曳感;二來是她ㄧ反客家傳統的女生只唱多相思愛呀愛、等夫來的風格,而是唱更多對平日生活工作的感受,讓女性不一定只能表達苦情,也能唱出不滿。但也因此一開始出來並不是很受客家社會歡迎。

  客家文化給人的印象和風格太明顯,一想到客家,就是山歌跟充斥山歌子和小調的祭典,其獨特性非常顯著。但相反來看,因為已經有如此代表的文化,群眾會放大它們的特有性,怕改變的發展、怕因此流失舊的,不信任其他客家創新能有更多變化空間。但老山歌演變到山歌子再到平板,不也是隨著時代變異的嗎?

  這些多元的客家流行樂也許去掉傳統山歌編制元素和內容(如羅思容的「離經叛道」),但若歌曲目的是用客語表意,那只要歌好聽易傳唱其實帶來的風潮讓非客族群引起對客語的興趣,對客家文化也是相當有助益的吧! 不知道有天能不能出現客家舞曲像謝金燕般的歌手? 一邊聽一邊查資料,發現訪問羅思容的人並不多,內容多都是關於她如何受其父羅浪影響再將她的詩作成音樂、年紀最大的金曲入圍新人等。羅浪的「白雲之歌」這首關於人身自由的詩也很美,但網路上比較多的資料竟然都是簡體的,詩作也不多。我想再找找資料,不知道把詩延伸成探討其背景歷史的單元是否也能是個題材?

 

  因為我們組的節目這一期剛錄完影,帶子也在外面後製還沒回來,比較沒有什麼工作量,於是下午我跟鈺群便去整理會議室的CD庫,也熟悉一點點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史了。標出年份雖然很累但能發現特定時期的風格,而且那些專輯較常出現的人的名字充斥在腦中揮之不去,也算是認識一些音樂界的大人物。

  傍晚和曉宣姊討論紀錄片企劃的形式和過程,本來以為紀錄片是像電影劇組一樣有機會跟片學習的,但畢竟紀錄很多是要挖掘比較私人、親密的訊息,人多不一定對拍攝人與被攝組間的關係有幫助,所以很多紀錄片導演都是從草根、獨自進行做起。如果我真的要精進這一塊應該要先從好好想一個企劃開始。今天工作結束後去景美夜市逛順便跟店員阿姨聊天,阿姨不斷告訴我她的經營法則和模式,可惜我無法更深入到她賣衣服的背景,現在開始嘗試逼自己每天都去認識一個新的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