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2 星期四

  今天是新聞組課程馬拉松的一天,也是想到很多新功課的一天。雖然想到時很高興,但不知道做不做得完…。

  在亦蓉主播的主播課中,才發現主播不只要講一口好話,對同一個語詞還要延伸多元的表示方法,例如從簡單的蓮霧到形容天氣,雖然俗語可以說「熱到爆炸」,但新聞播報用這個詞卻會略顯粗俗,所以要再換種方法說,諸如此類的。聽起來很麻煩,但讓我找到練客語的新方向:練習形容一個感覺的三種說法,用這種方法慢慢去記更多的字,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法。

   下午向秀俐姊回報昨天的功課內容(調查何謂「里山精神」、「鐘喬」、「腦丁」)。我原本自認清楚了里山精神的來源和內容,在回報時,卻需要秀俐姊一再與我確認「不只是人利用土地」、「共棲共生的意義」這類過於空泛的語句的詳細內容還有想表達的意思,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雖然沒有要做記者,但我的表達能力也太差了吧!!

  此外,我很驕傲的提了苑裡蕉埔里的「裡山塾」還有日本飛驔古川町等等想要展現自己有認真查資料,然而,在秀俐姊問起各別事例的詳細內容時(例如裡山塾組織的歷史),我都無法答出個所以然。才恍然自己現在了解事情的方式還停留在不成熟的堆積數據,但必須對個案投入理解,集中調查一個個體,對該個體投入感情,深度才會夠,才會有更多故事可以講。像鈺群能把她外公的故事說的這麼好,便是因為她深深了解這個單一個體──知道阿公沒上過學到從農種蓮霧、自學修剪造型樹葉的故事,我們才能再從其故事去衍伸北客南遷之類的議題,而個案的獨特之處也會讓議題更有意思,或是另外發展。接下來調查曉宣姊交給我們關於北客南遷的功課,要努力朝此方向邁進。

  另外,昨日回家看完世紀的寶貝EP1<三叔公 林炳煥>後,對於攝影者是否該參與對被攝者情緒的安撫和夢想的圓滿有些疑問,便與秀俐姊聊到紀錄片工作者對被攝者生活的介入。「人還是大於影片,不會因為紀錄片的需求而去要求被攝者該做什麼」,秀俐姊認為,當長輩有超出預期的情緒流露時,她仍會選擇以人為本,也就是人性上最自然的反應去應對,而非為了畫面去選擇對長輩的回應。畫面的流失與否並非最重要的事。

  這四天來真的很高興能有機會問秀俐姊和曉宣姊關於紀錄片問題,每一次都讓我有更多的啟發,真的很感謝!除了更了解紀錄片拍攝型態之外,紀錄片工作者對自己信念的闡述也很令人動容。不知道有沒有人紀錄過「紀錄片工作者」呢?

  

  今天人文音樂群的錄影暫時告一段落,終於有機會認識每一位組員前輩,大家都很親切叮囑我們不要怕犯錯,多問多觀察,我會好好努力的!今天怕自己太冗,所以和鈺群在組裡四處求職找事做,希望未來我們能養好敏銳的觀察力,能在別人開口前就知道幫忙。小羽姊也跟我們說了很多音樂性節目的工作內容,感覺很好玩,能有機會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live就是開心,如果真的能分出平板山歌子之類的就好了!希望我們能成功辦事(如找到好吃便當?)讓大家有愉快的環境做節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