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16.jpg

198110.jpg

 

 

198112.jpg

198114.jpg

部門別|新聞部專題組(兼採訪組)

   文章|羿君

   日期|2019/07/08(日)  00:05

實務心得  

    客家語是我的母語,但是我從來沒有自信像後生始業式的時候,在大家面前大聲用客語介紹我是誰,因為我是個福佬客,幾代以前我的家族便已遺忘了客語的本能,但客家的痕跡卻殘留在我家族使用的許多詞彙當中。一個短短一分鐘的自我介紹,我必須在台下準備足足一個鐘頭,因為我的客語只有初級檢定的程度;但當天的體驗讓我有種以阿拉伯語閱讀古蘭經的感覺,好像使用客家話我才真正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我,短短的一分鐘,卻讓我內心多了一份悸動。

    第二天參加採訪會議的時候,覺得自己對於客家電視臺關注的議題比較無法掌握,目前觀察覺得比較偏向客家、環保及農業三個大面向,但大事件如指考、國家法律的修訂也有關注。因為早上通勤時間看了其他家電視臺的晨間新聞,因此開會的時候會發現商業電視台關注的議題與客家電視臺是非常不一樣的,如中天新聞、東森新聞對於娛樂方面的八卦議題比重較高,甚至會出動記者觀察藝人的生活起居,如早上與藝人阿翔傳出戀情的謝忻前去祭拜恩師的畫面就被掌握,另外我還觀察到商業新聞喜歡摘錄用字較強烈的言論,讓閱聽者觀看時會產生正反兩極的情緒,藉以達到「被關注」(收視率)的效果。比較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時,會發現這兩天三家的頭條都差不多將焦點擺在「香港反送中」,以及「台大校長管中閔的爭議事件」,但在內容豐富度上,雖然蘋果日報相較他家報紙的風格多了許多圖片以及娛樂版面,但對議題的蒐集也是最為廣泛的(先不論內容的質量)

    禮拜三的時候,韋宣學姊與我們分享採訪的實際經驗,為了切合客家議題,當我們出發採訪之前,可以先透過電話確定受訪者是否為客家人,到了採訪現場也可以透過受訪者的出生地與其姓氏,大膽的推測其為客家人的可能性,如:彭、藍、涂、鍾等姓都是客家常見的姓氏,帶著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提高找到客家受訪者的機率。還有當我們訪問到與自己預期不符的受訪者時,如今天學姊訪問的運動選手參加選秀後落選,學姊就會將問題改為詢問未來方向,注意受訪者的感受,並主動關心,不讓受訪者留下壞印象。當我們遇到不好意思說客語的受訪者時,學姊會採用鼓勵的方式,安慰受訪者「當作在聊天就好」,一方面降低受訪者的緊張程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畫面,讓受訪者跨出第一步,未來其對客語採訪的接受度也能夠提高。

     禮拜四第一次實際觀摩採訪讓我覺得很特別,採訪的現場與電視上看到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讓我實際感受到「框架」的感覺,無論是畫面範圍的限定還是議題討論內容的縮減,更在寫新聞稿的同時,感受到當我們獲得的資訊越多,我們越是要謹慎的整理我們呈現的內容。當天也觀察到許多記者間互動的基本禮儀,可能必須隨身攜帶名片,並主動認識他人擴大自己的交流範圍;提早到訪問現場,卡好攝影機的位子並先針對訪談者的基本資料及訪談內容做初步的確認,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入重要部會的通訊軟體群組,裡頭會將當天受訪者的名字與重點內容做基本的陳述。沿佐哥也跟我分享,記者會開始前,可以先走到發言台前拍下發言者的姓名,避免刊登錯誤的名字;隨身攜帶採訪板,隨時記錄重要資訊。

    禮拜五我跟著沿佐哥以及鈺淳姊去了我到客台後的第二次採訪,能夠見證長榮空服員的陳情苦行,我覺得真的非常值得,除了學到很多必須要實際出去採訪才會知道的事情,也深刻感受到記者們的辛苦,像是想要在苦行隊伍前面做個STAND,就必須跑到整個隊伍的最前方,而空姐們的走路速度非常快,因此就會看到沿佐哥和鈺淳姊跑的滿頭大汗(特別是鈺淳姊拿著很重的器材奔跑)。沿佐哥跟我分享在做新聞的時候,有任何想法都要即時跟攝影記者溝通,不要各做各的,會造成文字記者寫出來的東西,跟攝影記者拍到的畫面無法搭配;因為攝影記者在現場拍攝的過程要很專心在攝影機的螢幕上,視線範圍會被縮小,因此文字記者要隨時注意現場狀況(注意攝影記者的安全和突發的素材)並提醒攝影記者;像是今天這樣跟拍的行程,腳架的重量對於攝影記者來說是個負擔,文字記者無論性別都要適時的幫忙拿腳架互相分擔體諒。還有文字記者做STAND的時候千萬要注意自己的服裝儀容,瀏海不要分岔,領口要整齊,面容要乾淨,不能油光滿面、滿頭大汗,體面的形象才能讓新聞看起來專業。

    週五當天在拍攝的過程中,有發生東森新聞的記者跟我們要獨家畫面的狀況,沿佐哥也順道跟我分享了在職場可以注意的小技巧,像是這樣的狀況,沿佐哥會傾向交流畫面,因為我們也會有錯失重要畫面的時候,幫助他人,他人日後才會願意幫助我們,創造雙贏;在遇到同行的時候,多和他人打交道、交換名片、留下聯絡方式,有助於職場上資訊的流通,也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沿佐哥也有特別說「記者就是要臉皮厚、膽子大、不怕丟臉」,讓我今天看到佐哥跟他家記者對話像是認識很久的感覺(其實第一次見面);當攝影記者在拍攝的時候,我們千萬要注意不要撞到他們的攝影機和擋到他們的畫面,影響他人的工作,只會讓他人對我們反感也造成困擾。

    在撰寫新聞稿的方面,玟惠姊和沿佐哥有教導我大致上的方向,如一則新聞的前7秒是吸引觀眾的關鍵,因此要把最重要的資訊寫在最初的地方,需要補充的前情提要可以倒敘著寫回來;稿頭和OS稿盡量不要有重複的語句,可以考慮把相同的話用換句話說的方式呈現;新聞稿內除了要平衡不同立場受訪者的言論,也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讓新聞內容有深度;寫新聞稿要注意順著畫面寫,才不會造成場景反覆跳來跳去;OS稿的地方要記得為受訪者陳述的內容,做出重點整理。

 

 課程心得  

    楊鈺崑副組長「客家電視台?客家電視台!」的課堂中,我看見客家電視台不曾展現的一面,在許多充滿青春活力、積極想轉型給予年輕人不同感覺的節目背後,竟藏著許多無奈與取捨,在有限的經費裡,客家電視台始終站在傳統與創新拉鋸的中間點,努力的維持平衡。當我在中央大學上到「族群關係概論」的課堂時,我理解族群的意義是因為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威脅,希望透過展現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畫出族群邊界,以爭取屬於自己族群的利益,因此族群往往站在一個衝突的對立面,無論是原漢抑或者閩客,族群的利益讓仇恨不斷撕裂這個社會;但不一樣的是,當我進到客家電視台時,我發現客家電視台(一個客家族群的公共傳播)上下共同的理念,從來都不是「衝突」而是「平衡」。在請教玟惠姊專題報導的相關經驗時,她讓我觀察社會議題的許多面向,我們要了解衝突的事件,更要細探其背後的癥結點,綜合不同角度的說法,讓事件呈現客觀及多面向,「光是報導兩方的相互批評只會撕裂這個社會」,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客家電視台有自身欲推廣的語言,但卻不隨意抹滅其他族群使用其它語言的權利,這樣的胸襟讓我相信這樣的電視台會尊重不同意見的表達,成為一個真正的意見交流平台。

    「新聞攝影與剪接」的課程讓我很喜歡范群宏老師,老師說話的方式風趣且非常有禮貌,透過實際操作攝影機讓我真的可以理解「色溫」這樣平常很陌生的詞彙,也知道了先拍高色溫物體再拍低色溫物體時,會讓畫面偏黃暖色系;而先拍低色溫物體再拍高色溫物體時,會讓畫面偏藍冷色系。以及構圖可以善用三分構圖法在人物頭頂留下一個拳頭高度的「天」、用破水平的方式讓水平的畫面增加變化性。而潘玉玲經理的「全媒體實驗室」課堂中,我接觸到「全媒體」、「數位敘事」等全新的名詞,讓我知道電視傳播在逐漸被網路傳播代替的過程中,電視臺所做的節目形式也跟著潮流逐漸改變,我們除了必須具備議題的思考能力及靈敏的觀察能力外,還要學習實際的技能如:大數據、網頁製作、遊戲製作等等,將議題轉換為有趣的呈現方式,讓閱聽人更願意親近及觀賞。

    週三一整天是滿堂四節課的狀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是林曉蓓製作人的「企劃案發想」,老師讓我們反思哪些題材是最能夠觸發我們本能的真實情緒,分組討論後,我們這組最後由我分享「哭」的情緒。從我開始了解「父母無價辛苦撫養我」這件事的時候,我對「家人」這個題材異常的淚點低,像是《七號房的禮物》、《烏鴉燒》甚至一些信用卡或全國電子的廣告,有時候都能讓我哭的不能自己,不是因為這些題材「悲傷」所以流淚,而是因為這些作品都傳達至愛付出的無償,因為曾經擁有最後失去,會讓人產生許多身不由己與無奈的感覺,因此付出才會成為無償,這樣的感覺,我認為作家藤井樹曾在書中寫過的一句話「幸福是一方無心的付出,和一方真心的感觸」非常符合,因為幸福曾經存在,但幸福卻隨著給予幸福的人遠走,所以悲痛。曉蓓老師與我們分享:能夠觸動人心的題材,往往是生活中最有共鳴的事情。

    王麗惠組長的「頻道自律與著作權」課堂中,老師提到一個我過去沒有想過的觀點,「不要用優越的視野看待議題中的對象,或許他們只是想要一個日常般的對待」,這讓我想起平常若是遇到身心障礙者,我會不自覺的想對他們友善,共事時會不自覺的主動想多做一點,但這樣的心態在老師這麼點破後,我才發現是「憐憫」。在禮拜三我搭車回家的路上,搭手扶梯的時候,看到一位雙腳不方便的人撐著支架站立,本來想說希望給她一個寬敞的空間,因此我不與之並排,但想到這件事,我最後又站了回去,希望我的舉動並未造成她心理的負擔。老師分享了一個很棒的例子,就是《太陽的後裔》中安插了一個身心障礙醫生的角色,而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劇情串聯到她的身體不便,如此安排像是在告訴我們,身心障礙的朋友在這個世界存在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他不必擁有艱辛刻苦的奮鬥人生,他也可以理所當然的存在,在他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與一般人沒有兩樣。

 

 反思 

    我很開心進到客台的第一個禮拜就遇到很多挫折,像是新聞稿唸的亂七八糟不像海陸腔、新聞稿寫得非常混亂等等,我知道自己還需要很多很多的練習,需要更好的態度不恥下問,剛好我的兩位老師都是客台資深的人員,我很慶幸這樣學到的東西也會更多更紮實,很感謝學長姊都願意抽出時間陪伴我成長,希望我能夠越挫越勇,我會繼續努力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後生提攜計畫 的頭像
    後生提攜計畫

    客家電視-後生提攜計畫

    後生提攜計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